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懺悔與業障意義

懺悔與業障意義

 一、懺悔的意義
 我們不管是做什麼佛法的修行,最初進入的時候,乃至任何一次修行活動的開始,首先都要懺悔業障。
懺悔業障是一種很有效果而且是很有必要的修行方法。
普賢菩薩有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懺悔業障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四個,所以是修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懺悔業障就是把自己的習氣去掉,重新做人。打個比方來說,好比我們在不懂事的時候一直穿一件發臭很髒的衣服,現在父母師長教得我們懂事了,知道什麼是臭什麼是髒了,那我們要怎麼辦呢?很臭很髒的衣服不能丟掉只好把很臭很髒的衣服洗乾淨。從今以後身上總是乾乾淨淨的了,不再有很臭很髒的衣服了。
 現實生活中的業障要比這個比喻來的複雜很多,我們常常說自己業障很重。
我們先看看什麼叫業?什麼叫障?什麼叫業障?這個東西搞清楚後,再搞清楚什麼叫懺,什麼叫悔,什麼叫懺悔,把這六個問題解決了,這個法門我們就可以修了。祖師大德佛菩薩就是靠修這個法門得果的,我們也可以修。
 二、什麼是業障
 所謂的“業”就是造作,造作就是業,因此造作的範圍就非常廣大了。
我們身體一舉一動,身在造作叫身業;我們嘴巴一天到晚愛說話,這個說話是口業;心裏面還有妄想,要有念頭,常有煩惱,一天到晚它都不斷,這個叫做意業。
我們造業再多,歸納起來,總不外乎身、口、意三業這三大類的造作。這三大類一動,它就造作,造作裏面有善、有惡、有無記。
我們想一樁好事情,什麼是好事情,利益眾生的事情,這叫好事,這叫善業。我們想一個壞事情,什麼叫壞事情呢?念念為自己,為自己就是惡業,就不是善業了,也許大家聽到就很不高興,為自己有什麼不好呢?這個世間俗話常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自己這是天經地義,應該的,佛為什麼說這是惡業呢?因為那就是存在我執和法執,認為我是對的,我需要等等。
 
 現在瞭解一下什麼是“障”。學佛的目標是要超越三界,是要成佛做祖、成菩薩。我們起心動念如果有我執就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有“我”這個障,障礙了超越三界,障礙了明心見性,障礙了成佛、成菩薩。為什麼會障礙,我們大概都看過《金剛經》。
《金剛經》裏面講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個我相就是著了相,念念都有我,你著我相,這就是我執。
我執不破別說菩薩,阿羅漢果也得不到,佛法修學的成就,最低的果報阿羅漢,什麼資格才證得阿羅漢呢?我執破了,法執破了,就證法身大士了,就明心見性證菩薩果位了,所以佛教給我們始終是破我執、法執破這二種執著而已。
四攝六度都也是在教我們怎麼破我執和法執。我們起心動念都想自己,這是天天在增長我執,這怎麼能出得了三界,所以你想想看這是善,還是惡呢?當然是惡,為什麼說念念為眾生是善呢?大家要知道,人起心動念都想別人,想一切大眾,那個我啊,慢慢就忘掉,我執就破了,所以這是破我執最巧妙的方法,叫你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不想自己,起心動念想眾生,把這個心量打開,所以念念想眾生想別人,這是善。
念念想自己那就是惡!這個惡業感招的惡果就叫業障,也叫做煩惱障,這個起心動念都是煩惱。
 還有一種障叫所知障,就是我們認識事物本質有困難,做不到全面、客觀地去認識事物形成的障礙。
 三、什麼叫懺悔
 懺是懺摩的簡稱,是從印度梵語翻過來的。悔是中國字。
懺摩的意思,跟中國這個悔改的意思很接近,所以翻經的法師用這二個字來翻懺摩,這叫做梵中合譯。上面懺是梵語,下面悔是中國話,這是懺悔兩個字面上的意思,那麼它的真正意思呢?就是後不再造,知過必改這叫懺悔。
懺悔就是儒家所講的不二過,我的過失只有一次不會有第二次,同樣的過失不會有重覆,這個就叫懺悔。
 四、業障是怎麼集聚的
 
 根據經典及祖師所說,業障的聚集有以下幾種原因:
 1. 由貪嗔癡來
 菩薩念及過去世在漫長的生死流轉過程中,由於以貪嗔癡三毒之因,發動身口意三門遍造無量無數惡業,假設所造惡業有體可見、有相可睹,則廣大的虛空也顯得狹小,而無法容納如此眾多的業障。這樣的業障牽引行人入三惡趣受大痛苦,近則障礙得到人天善趣的果報,遠則障礙成就聲聞、獨覺、菩薩、佛的解脫果。
 
 2. 由無明來
 我等無始以來,是非不明,如愚狗逐塊,自心外馳,當收斂身心反觀自省每天的起心動念、身口意所作所為,這樣才會忽然驚醒,低頭認罪。
至此方信地藏菩薩金言不虛,南閻浮眾生業障深重,善根微薄,煩惱熾盛,心力狹劣,剛行小善,卻又退心,起心動念無非都是罪業。無須遠說無始劫中,僅僅如朝露電光的這短短數十寒暑之中,所造殺盜淫妄等十惡業,破別解脫戒,毀菩薩律儀,犯金剛三昧耶等遮罪、性罪,已是罪山岌岌、業海茫茫。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果報,如影隨形。誠如經中雲:“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個無法更改的定律真理,我們只能接受,卻無法投機取巧,更無法逃避。如此諸多惡業罪障一旦成熟,只能親赴三惡趣中,品嘗自己釀造的杯杯苦酒。
 3. 由煩惱來
 有煩惱所以造諸惡業,由惡業為因,感受苦果。各種經論以種種譬喻呵責煩惱,煩惱是怨家,能斷眾生慧命故;是劫賊,劫取眾生諸善法故;是瀑河,能漂眾生入生死大苦海中故;是鐐銬,能把眾生系在生死牢獄故。
六道絡繹,三途不絕,惡業無窮,苦果不息,當知都是煩惱過患。煩惱雖有諸種,統而言之以三毒含盡。《華嚴經》說:貪嗔癡三業能令眾生入三惡道中。
縱生人中貧窮孤獨,兇狠暴戾,愚鈍無知。心識昏憒、意地暗昧、不了事理的愚癡煩惱。貢高我慢、目空一切、輕視他人的我慢煩惱。疑惑正法、不信三寶的猶豫煩惱。謗無因果、不信三世輪回的邪見煩惱。不知緣起性空、橫加執著的常斷邪見的實執煩惱。慳貪吝嗇煩惱。不攝六根、胡亂攀緣的放逸煩惱。
心行弊惡懈怠懶惰煩惱。粗獷強橫難以調和、容易發怒兇狠慘毒煩惱。障礙戒定慧的煩惱,障礙修三十七菩提分的煩惱,障礙六波羅蜜的煩惱,障礙二種解脫的煩惱,障礙佛恒沙功德的一切煩惱。惱亂賢聖及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煩惱。這麼多煩惱,我們真是業障深重。所以說煩惱是我們很重要的業障來源之一。
 從前人給我們總結的來看,我們的業障主要由無名煩惱引發貪嗔癡而來。
那麼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那就是我們的十惡。我們凡夫的心總是在妄想當中打轉,所以就有業障產生。貪、嗔、癡,這種種的妄想,是造成人生迷惑的根源,有迷惑就會產生錯誤的思想言行,因為思想言行的錯誤就會導致人生的種種苦痛。
我們從無始以來都在“起惑、造業、感果”,業障就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無窮無盡。 妄想雖然不實在,但它能夠造業;業雖然不實在,但能感招三途的苦樂果報,使我們在三界當中虛生幻死,頭出頭沒,無有了期。
 我們的十惡業主要表現在身三(殺、盜、淫),口四(惡口、妄語、綺語、兩舌),意三(貪、嗔、癡)。
 上面說的十惡業,是我們常常因為無名煩惱製造意業,再由意識帶動身和口造下無邊無際的惡業。
普賢菩薩說: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貪嗔癡是心裏面在造,在造意業!在造惡業,貪嗔癡!
發身口意,這一遍就是三業,身口意統統都在造業了,善業不談了,單單講做惡業,惡業有多少呢?無量無邊!
假如這個惡業要是有體積的話,好在這個阿賴耶識造的這個罪業沒有體積,如果有體積,就算這個體積很小,像一粒微塵一樣那麼小,那無始劫這些微塵累積到今天,菩薩講這個虛空都裝不下了,你造的罪業有多少?我們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在造,造業從來不中斷,一天二十四小時分秒都不間斷,睡覺了還在作夢,還在造業不停!
而且所造的業,我們想想惡業多、善業少,就是剛才講的,起心動念總是想自己的多!想別人的少,多半都是損人利己,這是惡因,起過幾個念頭損己利人呢?我們起過幾個這個念頭,所以仔細去檢點一下,去反省一下就發現,菩薩所講的這個話千真萬確,我們這個惡業太多太多了。所以可以這樣說,意在不斷地胡思亂想、口在不斷地胡說八道、身在不斷地胡作非為。胡思亂想的結果就落實到身上胡作非為和口上的胡說八道。
 五、懺悔是對治業障的最好辦法
 從佛菩薩和祖師形容的業障來看真是太可怕了,真是無邊無際和大海一樣,形成業障海。那我們是不是就沒法活了。
不是的!佛菩薩告訴我們用懺悔這個修行的方法來對付這個無邊無際和大海一樣多的業障。
《三昧海經》中佛為父親淨飯王講述了一個公案:在久遠的過去,有四位比丘犯了重戒,心中感到很羞恥,心神恍惚,無根據無怙,於道中行走,忽然聽到空中說:“你們雖然犯了戒不要認為就沒救了。空王如來雖般涅槃,佛像還在,應該到佛塔中,觀佛像眉間白毫。”比丘們聽到此話,如將死而遇神醫令服用靈丹,感激淚流。
感慨地說:“佛像尚有如此威力,何況親見佛的尊容呢?”爾時全身倒地如大山摧崩。他們就是現在已在四方成等正覺的四位佛陀:即東方不動佛,南方寶相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微妙聲王佛。所謂“彌天大罪,擋不住一個懺字”確實此言不虛。
 祖師大德則告訴我們過去了的事情我們就不要去後悔,我們要無怨地面對現在現前的業障,怎麼無怨去面對,那就是用善法去面對,就是懺悔!
你看菩薩是怎麼說的: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時的我們如即將被洪水淹沒的人,忽然伸手抓住了救命的繩索,自然心中又驚又喜,牢牢抓住登上岸來,絕不會疏忽大意隨波逐流。
又如犯下死罪的囚犯,即將臨刑,愁憂恐怖無法言喻,此時忽然聽到特赦令,定會悲喜交集,感激國王再生之恩,誓當以死相報。
同樣現在我們被惡業煩惱的洪水沖漂,即將墮落三惡趣海底。地獄的一切刑具業已準備妥當,牛頭馬面日夜相伴不離,時時刻刻伺機下手,此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但忽然抓住懺悔的救命法門,聽到無上大悲法王發出的特赦令,業海無邊懺悔是岸,自然不勝感恩戴德,誓願求哀懺悔。
 佛在經中說他的弟子中有兩種勇士:一者即善護身口意,嚴持諸律儀,戒珠潔淨無瑕。二者,雖偶然失去正念,致使犯戒造惡,但馬上追悔勇於髮露懺悔,如法還淨。犯錯造惡雖然不好,但因造小惡業而生大恐怖,勇猛懺悔、洗心革面、改往修來的人如火中蓮花,確實讓人佩服。懺悔能培植很大的福報。
 《高僧傳》中記載曇策大師嚴淨道場,專修懺悔,見到七佛現身對他授記說:“汝罪已滅,於賢劫中成佛號普明如來。
”南嶽慧思禪師修“方等懺”,夢見四十九位印度聖僧叫他重新受戒,之後更加精進苦修,能徹見三生之事,剛一靠牆頓然開悟。
智者大師在大蘇山修“法華懺儀”,證得旋陀羅尼,辯才無礙,成就無量功德。
還有古德精勤懺悔,相繼感得地藏、文殊、彌勒現前安慰並授予清淨的菩薩戒。所以我們受大小戒律之前都修懺悔,身心清淨才能得到圓滿戒體。

發菩提心
老實念佛
同生淨土
阿彌陀佛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阿難化瓜>佛典故事

<阿難化瓜>佛典故事

一日,佛陀帶了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兩位侍者一同行腳,近中午時分,一行人感到有些口渴,便在路邊的大樹下休息。佛陀見不遠處有塊瓜田,就請阿難尊者前去化緣西瓜讓大家解渴。

阿難尊者聽從佛陀的指示來到瓜田,見到田裡有位年輕女子在看守西瓜,於是阿難上前客氣地說道:「施主,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行腳到此地,又飢又渴,您是否可以布施個西瓜,讓我回去供養佛陀?」阿難尊者話未說完,那位女子便惱怒地拒絕了阿難的請求,並惡言惡語地要阿難趕快離開瓜田。

尊者失望地回到樹下,向佛陀報告方才的過程,佛陀不但不驚訝,且微笑著對迦葉尊者說:「迦葉,換你去化緣!」阿難心想,那女子都已經不肯布施,迦葉尊者又怎能化緣到西瓜呢﹖

迦葉尊者聽到阿難尊者化緣不成的消息,自己心裡也沒多大把握,但因受了佛陀的囑咐,且心知佛陀的一言一行皆有著甚深涵義,便起身前往瓜田。沒想到,瓜田中的女子一見到迦葉尊者,就很高興的站起來向尊者頂禮,並頻頻詢問尊者從那裡來,要往那裡去?是否需要食物以供充飢?迦葉尊者還未開口化緣,女子即主動挑了一顆最好最大的西瓜供養尊者。阿難見迦葉抱著大西瓜回來,心中正感到納悶的時候,佛陀即為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說明兩人過去生的因緣。

數萬大劫以前,迦葉與阿難同為出家眾時,兩人經常結伴去行腳參訪。一天,阿難走在前,迦葉在後,行經的道路上正好有隻死貓,由於時值盛夏,死貓的屍體已出現腐臭的味道,且身上滿是蟲蟻,正在嚙食著死貓身上的腐肉。阿難一見到這隻死貓,立刻摀住鼻子,匆忙地離開;爾後,迦葉看到死貓,即慈悲的為牠三皈依,並在路旁挖了個坑洞,將貓埋葬,祝願牠能早日超生善道。

說完過去生的因緣,佛陀便對兩位尊者開示道:「瓜田中的那位女子就是過去的死貓投胎轉世而來,因為當時迦葉為其皈依祝願的關係,所以得為人身,因此她一見到迦葉就心生歡喜。而阿難因為一念嫌惡的心,所以不但化緣不到瓜,反而還遭受辱罵。」聽完佛陀的開示,兩位尊者更對因緣果報的道理深信不疑。

省思

佛法中常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想擁有光明順遂的前途,就要靠平時廣結善緣,具足善因善緣,則作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就。

口業如山 聖沒一言

口業如山  聖沒一言

詩曰:

「言招苦果孽愆因,閉口如啞似木人;
惡毒相師殃子禍,不祥遠棄離王親。」

釋迦世尊,在過去因地修菩薩行的時候,曾經當過印度波羅奈國的王太子,名叫慕魄。

慕魄太子出生後,便知道自己的宿命,無數劫以來的一切善惡苦樂,以及壽禾美醜等事,都記得很清楚,好像就發生在眼前似的。因此,他對惡報心存怖畏,一向寡言。

太子十三歲的那一年,忽然大為轉變,即時閉口不語,如聾、如盲、如啞似的,好像木偶和泥人一般。

國王只有這麼一位太子,而且普受舉國敬愛,不久就要繼承王位。國王眼見太子,雖用衣食,不說饑寒,雖有耳目,不存視聽,本來是個聰明智慧的人,如今卻變成和石人一樣。國王非常的悲傷、憂慮,於是請教有學識的婆羅門教徒,問他們說:「太子為什麼不能說話?」

相師胡亂的回稟說:「太子的相貌雖端正,可是身藏禍殃,欲害父母,危國滅宗。他所帶來的嚴重後患,不久將至。」

相師又說:「國王之所以沒有生育其他的太子,都是因為這個惡子妨礙的緣故。應該把他活埋,才能保國存宗,再生貴子。否則,國王和國家,都非常危險。」

國王聽信相師的妖言,為此深感憂愁,坐臥不安,於是召集親信老臣,共議此事:「究竟是將太子遠棄深山,還是把他沉溺於河水中?」

有一位大臣建議說:「我們可在荒郊野外,造作一個深坑地室,將太子關禁在其中。另外派五個人,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國王採納了這個意見,因為比較合乎父子親情。

此時,太子非常悲愍大眾的疑惑,但既已鎖口不語,即任由他們所為,不起計較之心。

太子的母后,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悲傷,她搥胸流淚說:「我兒命薄,才會遭遇這種災殃!」她自嘆無權制止,只好把太子的衣服、珠寶瓔珞等日常用物,全部裝箱運往地室,更挑選了五個良善的宮人,咐囑他們好好的伺候太子。

國王派車把太子載往郊野,當時那間地室尚未完成。慕魄太子在車上,作是思惟:「父王和母后,都以為我真是個癡啞,和木石沒有兩樣的人。殊不知我之所以不說話,是為了要脫離口業,安身避禍。如今反而因此被邪人誣害,如果再不加以糾正,便會危害到更多的人。」

於是,太子隨即自取瓔珞寶珠等飾物,安詳自在的走到水邊去浴身。然後,穿著乾淨的衣服,佩掛瓔珞寶珠,來到掘坑造地室的地方,問工人說:「你們幹麼造這個地室?」

工人們說:「國王有一個太子,名叫慕魄,瘖啞聾癡,他年已十三歲,尚不能說話,我們造作這個地室,是要把他關禁在這裏。」

太子說:「我就是慕魄。」

工人們不相信,跑到太子的車上去查看,太子已經不在車裏。大夥兒又回到造地室的地方,仔細觀察太子的威儀、言語、行動等,都和常人一樣,使他們深感詫異。

太子即問他們說:「你們詳細觀察我的形態、容貌、言語和行動,是不是像那般邪人所說的『外貌端正,內懷不祥,欲害父母,危國滅宗』呢?為什麼你們也如此迷亂,相信他們的狂妄之言,而造此地室來關禁我呢?」太子神情安詳,談吐文雅,而且和藹誠摯,大家先是驚疑,繼而惶懼,伏地哀求赦罪。

太子說:「奉令行事,沒有罪咎。」並對勸請太子回宮的隨從人員說:「我既已被棄,就不願意再回宮中了。」

隨從人員立即飛奔回宮報告,國王和王后聽了之後,立刻乘車前往迎接。

國王尚未到達之時,慕魄太子自念:「如今已經脫離王宮的束縛,正好在此,一心學道。」

沒多久,國王和王后就駕車來到。國王遠遠地遙見太子端身靜坐於樹下,慕魄看到父王和母后親自蒞臨,趕忙起身迎接,恭敬作禮。國王和王后,看見太子舉止安詳,出言文雅,不禁興奮莫名,欣喜無比,即時催促太子回宮。

慕魄驚怖的退避數步,合掌而對父王和母后說:「慕魄出生至今十三年,我的多生往事,一切業報,都盡在眼前,記憶猶新,沒有一件忘失。人之所以遭受地獄痛苦,都是由於『口業』造出來的。一生中如果有一言失檢,就會遭受千萬年的罪報痛苦。我深畏地獄的罪報慘苦,所以出生以後,就很少開口說話,如此經過十二年。當我想到『禍從口出』這一句話時,我雖然寡言,但非究竟,不如『無言』,才能斷絕禍根。所以,我就鎖口不語,以免再造是非口業。」

慕魄又說:「父王母后!我於往昔,曾經是一個國王,名叫須念。我以正法治國,奉行眾善。殺人凶器,禁絕不用;惠施仁愛,救濟困窮。當時很多的小國王看見須念王的大慈悲、大喜捨,一致感恩戴德,真誠來歸。須念王為此大宴賓客招待各小國的國王。廚師為了準備各類佳饌美食,必須屠殺牛羊等六畜,因此稟白須念國王。須念王本來仁慈不殺生,但是為了款待嘉賓,事非得已,即點頭表示說:『好吧!』由此一言之失,死後即墮於大地獄,償還殺生的血債。六萬餘歲當中,遭受煎煮剝裂等罪報,慘苦難忍!呼救沒有人聽到,求死不得死,誰能分擔我的慘苦呢?受盡地獄種種酷刑之苦,罪報盡了,才再次得生為人。這是我在過去世,因一言而受無量劇苦的事實經過。

我慕魄,為了要永遠斷絕一切痛苦,所以決心出家學佛。因為我每當憶及『因一言而受大痛苦』的業報事實,就會心寒膽裂,冷汗直流,惟恐重蹈覆轍,由於畏懼地獄的痛苦,所以才閉口不言。」

國王知道慕魄太子的心志堅定,也就同意他去出家修道。慕魄太子一心精進,累積功勳,遂至成就佛道。

詩曰:

「禍從口出業如山,一語招愆酷苦艱;
呼救無聞難得死,心寒膽裂畏償還。」

附註說明:

(一)釋迦世尊在本故事中指示我們說:「禍從口出,一言不慎,即招無量劇苦。」我們於日常言語中必須多加謹慎。

(二)口業如山,最為可怕!十惡業中,口惡業即佔四種。佛經說:「造口業的人,將來會受到耕舌地獄的慘報。」口業可不慎乎?

(三)如果有人在佛教中,搬弄僧、尼(出家人)的是非,此人的罪業更為嚴重。請詳閱「讚僧功德經」便知慘報如何了。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淨土法門的信心從哪裡來?

淨土法門的信心從哪裡來?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信心從哪裡來?從名號裡面來。

我們很多人講信願行,都以為自己要怎樣努力地去信,要至誠地發願往生,就是所謂「真信切願」。 「真信切願」從哪裡來呢?從聞名當中來——名號是無量光、無量壽,這就是佛。

阿彌陀佛說:「我成佛之後,以我的無量光壽功德,回向給十方眾生。」我們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為什麼會信心歡喜呢?因為名號具足我們往生的功德,能夠讓我們往生成佛,這樣我們才會信心歡喜。

如果說,我們聞到名號,問:「念佛能往生麼?」不知道。 「念多少才能往生呢?」也不知道,這樣能有信心歡喜嗎?我們很多念佛人就念得很辛苦,念得很煩惱,很擔心:擔心有障礙往生不了;擔心自己心不清淨往生不了;擔心自己法義不懂,教理不懂,往生不了。這就跟佛號不相干了,這就是沒有真正聞到名號,不知道名號的真實功德。

「聞其名號」,就是說我們要知道名號的真實功德在哪裡。我們瞭解了名號的真實功德,自然就信心歡喜了。這種信心不是我們發起來的,是佛力加持,名號功德加持、攝受,我們自自然然就從「無信」到「有信」了。我們擔心往生大事的時候,一聽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信心就起來了。這個信心是自發的,就像種子一樣:種子是可以發芽的,但是它需要遇到緣——遇到陽光、水分、溫度、土壤等等,緣分一成熟,它就發芽了;如果把種子放在一塊乾的地面上,它不會發芽。它發芽是它自然發出來的,不是我們怎麼努力想讓它發芽。

我們的信心怎麼來的呢?也是佛號功德加持,靠佛力加持,讓我們信心開發。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很好——「能令體性開發」,佛的功德能夠讓我們本身的自心的佛性、體性的功德開發出來。這樣,沒有信心的人聞到佛的名號,信心就起來了;有了信心就會歡喜。信心和疑心是對立的,我們如果有懷疑,擔心往生不定,那麼就有疑惑,有疑惑就有顧慮,就有擔憂,就不會有歡喜心。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可以保證我們往生,有這個信心自然就歡喜了。這種歡喜是發自內心的,是佛力的攝受,讓我們本身內在的心 性的功德引發出來的。所以淨土法門不是靠我們自己去努力——「我要努力至誠地相信他,我要懇切真誠。」想一想,其實我們凡夫真的能努力懇切嗎?

我們如果對佛一點不瞭解,不知道佛是什麼樣,我們的至誠怎麼發得起來?因為對佛一無所知,想相信佛,相信什麼呢?不知道。真實的相信是來源於佛力加持,以他的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來保證我們的往生。我們聞其名號自然信心歡喜,然後「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我們信心歡喜的時候,就自自然然是「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這就是「至心」。因為真正在生死苦海裡面,要尋找離苦得樂之道——我們都想離苦,我們在煩惱當中,都不願煩惱,知道有生死輪迴,不願意久沉苦海,這時我們知道了阿彌陀佛名號可以成就我們往生,就自然歡喜接受,感恩戴德;然後就是「乃至一念,至心回向」,一念之間心就回過來了。

我們以前是輪迴的心,現在聞到了佛的名號,知道有極樂世界可以依靠,這時就一念回心,「願生彼國」,心就自然回過來了。前面是阿彌陀佛的召喚:「欲生我國」,「你要往生我的淨土」;我們聽到佛的召喚,就「願生彼國」,這是佛力加持,佛的召喚力量,來到我們的心中,我們就會願意往生淨土。

只要我們「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願生彼國」的時候,就會「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時就得到往生的資格,「即得」,就是當下得到,所以往生不是看臨終。我們很多人以為往生要等到臨終——要臨終沒有障礙,臨終心要清淨,要心無掛礙,正念分明,好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往生。

其實臨終的所有一切都是一個結果,不是條件:不是一定要臨終正念分明、心不顛倒才能往生。臨終的正念分明,心不顛倒,是佛力已經加持的結果,不是一個條件,是一個結果——我們「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的時候,就注定了往生的結果。佛法講的是心法,不是看時間,不是看現在或臨終。什麼時候是臨終呢?如果以淨土法門講,我們來接受佛力、「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的時候,就是臨終了。我們生死輪迴的大海到此為止,這個時候就決定了往生的資格,往生的身份,所以「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我們一旦回心,來信受佛力、一心歸命的時候,我們和佛心就相應了,就心心相印。

《念佛圓通章》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就是「如母憶子」,是他的慈悲心,在憶念我們十方流浪的眾生;我們聞其名號之後,「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這就「如子憶母」。然後就「母子相憶,不相捨離」,彼此不相捨離——佛不捨棄我們,我們也不捨棄佛。這樣就「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是心心相應、與佛心相應的時候。

我們與佛心相吻合、相應的時候就是決定往生的時候,這與臨終與否已經沒有關係了。臨終只是生命的結束,這個心念是在當下解決的,這叫「平生業成」。

淨土法門的往生是什麼時候決定的呢?不是看時間,而是看你什麼時候信受佛號功德,相信佛力能夠救度你,在相信的時候就決定往生了。有些人是臨終才相信,那麼他臨終也決定往生;我們如果現在相信,現在就決定往生,現在就會安心,這是真正的「信心歡喜」。

如果我們念佛念得很煩惱,擔心往生大事,擔心不能往生,懷著恐懼的心來念佛,這就是對名號功德還不瞭解,還要去「聞其名號」,要瞭解淨土的教理,要知道四十八願為我而發,尤其第十八願是為成就我們凡夫眾生的往生。我們越瞭解,我們的信心就會越增長,心中就有喜樂:這就是眾生的信願行。所以說佛力加持,佛是主動的,佛在召喚十方眾生,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以他的信願行,促使我們眾生有信願行。

前面講「至心信樂」,後面講「信心歡喜」,這兩點有所不同。「至心」就是真實的心,要真實地相信阿彌陀佛。真實相信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信心歡喜」。就像我們世間人一樣,我瞭解一個人,他的德行、智慧、能力,確實讓我們放心;我遇到他感到很感恩,很喜悅,那麼見到他就自然有一種很喜悅之感。我們對佛有真實的放心,自然就「信心歡喜」。

這個「信心歡喜」,與其他宗派講的信心是不一樣的。其他法門也講信心,比如相信生死輪迴,相信因果報應,相信靠修行得到功德利益(佛法都有功德利益)。比如讀《地藏經》有二十八種功德利益,這也要信;但信了之後,不一定能得到利益,因為它只是一個理論。比如我們相信因果輪迴,不論我們如何相信它,我們無法靠此出離輪迴。我們相信其他大乘經典講的理論很多,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我們空不了,我們只是一個空洞的「信」。

淨土法門的「信」不一樣。「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它會有力,這是阿彌陀佛惠以眾生的「真實之利」。最早我們講「出世本懷文」時講到,釋迦牟尼佛來到世間要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之利」在哪裡?就是讓我們信心歡喜,讓我們安心,對生死無恐懼,所謂「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我們心中有歡喜,這種歡喜不是斷煩惱得到的,不是靠我們修行得來的,是靠佛力加持,讓我們對生死無所恐懼,讓我們知道生死大事從此了斷,那麼歡喜就起來了。這種信心是建立在佛力的基礎之上的,其他法門的信心是建立在很多理論基礎之上的:信心的本質是不一樣的。

佛力成就信願行,以佛力的加持主動召喚十方眾生,讓我們眾生來歸命,來信受的時候,我們也就自然有信願行了。眾生的信願行是靠佛力加持得到的,佛是主動地要救度我們,眾生是被動地來接受佛的救度。我們淨土法門是一個主動和被動的關係,就是「如母憶子,如子憶母;母子相憶,不相捨離」。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看完就想念佛❁❁

❁❁看完就想念佛❁❁

01.『 南無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這一句佛號是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 。』

02. “ 阿彌陀佛 ” 稱為萬德洪名,具足無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無量智慧,乃至無量的無量。『彌陀聖號含攝一切法,虛空法界無有一法不包括其中,它超勝了無量無邊的法門。』

不僅釋迦佛一生所說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宣說無量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03. 念 “ 阿彌陀佛 ” 這句洪名,就等於將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念盡了。把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都念到、統統都修了。

04. 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 無量壽經 》, 把《 無量壽經 》的『道理通達明了,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都落實在生活中,叫做念佛,這是真念。』

05. 『世出世間一切事都不牽掛,只牽掛 “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常常把這個放在心上,叫念佛。 念佛是無上深妙禪。』

06. 『“ 南無阿彌陀佛 ”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07. 蓮池大師說:『“ 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亦勝持其他咒,亦勝一切其他功德。”』

08. 『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念法界全體,法界全體就是阿彌陀佛、是諸佛如來、是一切眾生、是自己本人。念這句阿彌陀佛是念一切諸佛菩薩,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什麼樣的經、論、咒都在這句阿彌陀佛之中。』

09. 『念佛就是修集無量無邊的善業福德。』
『阿彌陀佛名號裡,有無量的福德,無量的智慧。』
念 “ 阿彌陀佛 ” 是成佛唯一的方法。

10. 心裡想佛,佛就現前,“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這是『念佛成佛的原理。』

11. 『念佛是所有一切法門裡第一法門,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斷煩惱、證菩提、成佛道,都是念阿彌陀佛而成就的。』

12. 念佛就是作佛。『口裡念佛,心裡想佛』,就是在作佛。想佛怎麼個想法?『想佛的相好、佛的莊嚴、佛的功德,想佛在因地中修行,在果地上的成就。常常想,你的心就是作佛。』

13. 心心念念,心裡頭有佛,這個人成佛自然非常快速,佛怎麼來的?
『佛是心成的,佛也是心想生,天天想佛,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佛了。』

14.『 唯一能擺脫生死輪回,擺脫煩惱的方法,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條路。』

『其他方法,我們完全用不上力,一切修行法門裡面最妙的法門,無過於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15. 念佛是大乘法的精髓,成就無比快速。

『它是捷徑,不要斷煩惱,帶業往生。』

因為要斷煩惱太難太難了!惟獨念佛法門不需要斷煩惱,『只要把煩惱伏住就行。』

16. 念阿彌陀佛,我們的能力只能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智慧、神通、道力就可以跟七地菩薩相等。』
念其他佛做不到。

17. 佛法的修學,有從枝葉修,有從根本修,我們『淨土宗是從根本修,那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根本的根本。』

『 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念阿彌陀佛名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一切菩薩的名號統統都包括盡了。』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持阿彌陀佛名號超勝其他一切法門。』

18. 佛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佛才是真正的自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名號太多了,無量無邊的名號是自己的性德,你的德能無量無邊,統統是自己的真心、性德的名號。

菩薩、羅漢名號也是無量無邊,是自己修德的名號,都不是外人。

19. 聲聲佛號、菩薩號,把自己的性德、修德提起來,讓自己念念與性德修德相應。

『不念佛,我們心性的無量光壽永遠在迷,無量光壽雖有,我們得不到受用。』

20. 念一聲,真心本性的無量光壽就透一次,像閃光一樣,它就閃一下透一次,念兩聲就閃兩次,不念,這光就沒有了。

『古德教我們不斷的念佛,不間斷、不夾雜,所透出來的就是精純的光壽,這與阿彌陀佛必定感應道交。』

21. 世人,發心念佛,佛光就照你。

佛不是一個光照你,而是隨行好都放光,『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

『妖魔鬼怪想找你麻煩,你有佛光照注,他不敢接近你。』

修學其他法門,冤親債主拔亂你在所難免。

『惟獨念佛人,著魔機會少。』

22. 有著魔的是心不在道,如果在道上(道就是阿彌陀佛,你心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真正做到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心在道上),決定沒有魔障。

『唯有死心念佛的人,魔對他無可奈何,臨終佛來接引是佛的本願,魔不敢來擾亂。』

23. 『佛光遍照,對我們有攝受加持的功能,能幫我們消除業障,啟發智慧,我們一定要深信不疑,一心稱念,必定業障一天天消除,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

我們在佛光注照中,為什麼見不到?

『這障礙就是你不信,如果你深信不疑,障礙就沒有了,能老實念,老實就是一心念佛,佛光遍照、佛力加持就感受到了。』

24. 『消業障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念佛』,『為什麼很少人相信?業障太重了,想求消業障斷煩惱滅罪業,不必求其他經咒,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好,只要一心稱念,念念無間 。』

25. 我們修的是一心不亂,『只要短暫時間得一心就行』,平常每天有幾秒鐘得一心不亂,慢慢時間延長,幾秒到十幾秒,二、三十秒,『天天在培養,臨終時,那個一剎那,也是一心不亂,就往生了。想在臨終有把握,全在平時放得下。』

26. 『平時對世緣、法緣都要看淡、看輕,不可過分執著,容易得一心不亂。』

『要學著什麼都好,好事好,不好事也好,好人好,不好人也好,你心才清淨,才容易得一心不亂、淨念相繼。』

27. 念佛要求一心不亂,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這個想看,那個也想看,這個想聽,那個也想聽,一百年也不能得一心不亂。你看多了,聽多了,心就亂掉了。怎麼能得一心不亂?什麼都不看,什麼都不聽,『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三年五載就得一心不亂。』

28. 『念佛求 “ 一心不亂 ”,萬萬不可把 “ 一心不亂 ” 掛在心上。“』
我念了一天、兩天了,怎麼還沒得一心不亂?

『” 這個念法,你一輩子都得不到一心不亂。原因你夾雜。常常想著 “ 一心不亂 ”,就是夾雜。』

『念佛求神通、求感應都是夾雜,都破壞念佛功夫。』

『念佛什麼都不求,就老實念,自然感應現前,自然得一心不亂。』

29. 『一天到晚念 “ 阿彌陀佛 ”,把一切妄念歸成一念,念久了,自然就明心見性,這是修明心見性最殊勝的方法。』

30. “ 一心稱念 ” 這個頻率跟諸佛如來心波的頻率相同,自自然然就結合成一體,頻道就接通了,通了就是加持、保佑。

稍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通。 『如果我們這個波很強烈,就能把一些眾生貪瞋癡、自私自利的波干擾,使他不起作用,就能給世界帶來祥和、災難減弱、劫難減緩、時間減短。』

31. 念佛念到純一的境界,念佛時心就是佛,佛就變成自己的心,『心佛不二,這才是感應道交。』

32. 『真實心中念阿彌陀佛,就得一切諸佛護念、保佑。菩薩、天龍八部、鬼神擁護。』

33. 念佛沒有分別、執著、牽掛、憂慮,世間事一切隨緣,不攀緣,得諸佛加持,智慧能力增長,身體健康,面貌愈來愈好。

34. 『身口意三業專勤,滅罪的力量最大,佛號一天到晚不間斷,這個滅罪不可思議。』

『你真能放下,真能捨,一切都捨得乾乾淨淨,緊緊抱住這句佛號,你跟阿彌陀佛就心心相應了。』

『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念我,也想我,臨終他當然會來迎接。』

35. 『觀音菩薩跟阿彌陀佛一樣念我們、想我們,這是許多念佛人不知道的。所以他念的心不懇切,這個感應裡有個障礙,消業障消得很少,如果你知道我念他、想他,他就念我、想我,你念佛消業障就消得大了,就消得深了,為什麼?他聲聲非常親切。這個念佛真的跟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心心相印。』

『我們念佛,佛念我們。佛菩薩在哪裡?無時無處不在,滿十方界。』

36. 『“ 阿彌陀佛 ” 每念一聲,就是阿彌陀佛為你灌頂一次。天天念 “ 阿彌陀佛 ” 增高品位。』

37. 『身禮阿彌陀佛,口稱阿彌陀佛,意憶想阿彌陀佛,這是極善。』

『讀經、持咒、持戒、禪定都是善,統統比不上念阿彌陀佛的善。』

『真正的善,無比至善,就是念阿彌陀佛,要真心。不是真心的人,決定不能成就。』

38.『 這一句 “ 阿彌陀佛 ” 將一切罪業全部都改掉了,世出世間一切善法,一句 “ 阿彌陀佛 ” 都圓修了,一修一切修,一改一切改。』

39. 『念佛法門決定在一生當中超越三界,圓滿菩提,所以它是善中之善。』

40. 『念這句佛號,就是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聲聲佛號接近彌陀,接近極樂世界。』

『一心持名,心裡沒有妄想、雜念,就是戒嚴學具足,這句佛號無量無邊功德,釋迦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功德全攝在這句佛號之中,一心執持就是眾善奉行,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

41.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淨土,念念心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我們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聯繫的訊號。』

『阿彌陀佛不管在哪裡,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的心波就像電波一樣在發射,阿彌陀佛就能收到。』

42. 一聲 “ 阿彌陀佛 ” 能壓倒一切聲音,諸佛說法之聲、諸菩薩念咒之聲、念其他佛菩薩名號之聲,統統都壓倒。

恭錄自  淨空法師 講述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讓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責任。

希望大家發心,成為法的傳遞者與播種者,將手中的法寶,一化為十,十化為百,讓千千萬萬的眾生,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

歡迎分享 ● 輾轉流通 ● 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