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十則故事的啟示

一、年輕人不小心將酒店的地毯燒了三個小洞,退房時美女服務員說根據酒店規定,每個洞要賠償100元。年輕人:確定是一個洞100元嗎?服務員:是。年輕人點燃煙頭將三個小洞燒成一大洞。

啟示:1.考核標準在哪裡,人們的行動就在哪裡;2.不要光站在自己的角度訂立標準;3.漏洞有時是致命的。

二、一士兵遭到敵軍突襲後逃到了山洞。敵軍在身後緊追,他躲在洞中祈禱不被敵人發現。突然胳膊被狠狠地蟄了一下,原來是只蜘蛛,他剛要捏死,突然心生憐憫,就放了它。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織了一張新網,敵軍追到山洞見到完好的蜘蛛網,猜想洞中無人就走了。

啟示: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

三、父親丟了懷表,他抱怨著翻騰著四處尋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等他出去了,兒子悄悄進屋,不一會找到了表。父親問:怎麼找到的?兒子說:我就安靜的坐著,一會就能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表就找到了。

啟示:我們越是焦躁的尋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靜下來,才能聽到內心的聲音。

四、一個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麼?”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啟示: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

五、抱著你自己10公斤重的孩子,你不覺得累,是因為你喜歡;抱著10公斤重的石頭,你堅持不了多久。

啟示:當一個人不喜歡做某件事,就算他才華橫溢,也無法發揮;當一個人喜歡上了某件事,他發揮出來的能力會讓你大吃一驚。所以,一個人沒有成績,不一定是他沒有能力,很可能是因為不喜歡。

六、二戰時,一猶太家庭遭到迫害,大兒子和小兒子分別去尋求幫助。大兒子去找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小兒子去找自己曾幫助過的人。結果卻是大兒子獲救,小兒子被出賣。

啟示:愛你的人會一直願意為你付出,你愛的人卻不一定願意為你付出。在現實中,真正對你忠誠的都是曾經給過你恩惠的人、愛你的人

七、烏鴉往東飛,遇到鴿子。都停在一顆樹上休息,鴿子見烏鴉飛得很辛苦,關心地問:您要去哪裡?烏鴉忿忿答:其實我不想離開,可是這個地方的居民都嫌棄我的叫聲不好。鴿子好心地說:別費力了,如果你改變不了你的聲音,飛到哪都不會受歡迎的。

啟示:做事也是如此,改目標,不如改方式,改環境,不如改自己。

八、一頭驢子不慎掉進了枯井,眾人設法救它,都沒有成功,就決定埋了它。驢子悲聲鳴叫,可當泥土落下的時候,它卻出乎意料地安靜了。它努力抖落背上的泥土,把它們踩在腳下,讓自己登高一點。就這樣,它隨著泥土的抖落不斷登高,最後竟在眾人的驚奇聲中走出了枯井。

啟示:關鍵時刻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九、師父問:如果你要燒壺開水,生火到一半時發現柴不夠,你該怎麼辦?有的弟子說趕快去找,有的說去借,有的說去買。師父說:為什麼不把壺裡的水倒掉一些呢?

啟示:世事總不能萬般如意,有捨才有得。

十、富翁拿了三塊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若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選哪塊?青年回答:最大的。富翁把最大的遞給青年,而自己卻吃起最小的。富翁很快吃完了,拿起桌上的最後一塊西瓜吃起來。青年明白了:富翁吃的瓜雖都不大,加一起卻比他多。

啟示:只有學會放棄眼前利益,才能獲取長遠大利。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佛說療痣經

https://youtu.be/6trZTFqanqw

供僧福德 不可思議

供僧福德  不可思議

詩曰:

「供養沙門狗得餐,轉生王女見心歡;
為夫廣說前身事,禮佛齋僧福慧寬。」

又云:

「心分十界任君臨,六道升沉遍古今;
學佛善修超出速,惡因種墮罪根深。」

中印度佛法盛行的時候,有一位虔誠的居士,每天發心供養比丘,當時有一位已經證得阿羅漢聖果的比丘,每天都到居士的家中受供。

這位居士家裏養了一隻母狗,每當供養比丘時,狗都在眼睜睜的盼望,想得到一點食物。這位神通自在的出家人——比丘,他知道這隻狗的心思,常常捏飯團分給牠吃。這位比丘天天去接受供養,狗也天天得到比丘的食物。因此,狗天天都歡喜想見比丘,這位比丘也知道狗的心意,每天去受供時,均拿一團飯給狗吃,狗更加喜歡看見出家人——比丘。因為歡喜恭敬比丘,能消除一切罪業,狗就因此脫離了惡道。

經過一年多以後,狗就訣別命終了,命終之後,魂神投生到安息國王的王宮,生為王女——公主。她出生以後,就知道自己的宿命,知道前世作某居士家中的狗,天天都受到比丘施給飯團。她稟告父王和母后說:「我前世是中印度某居士家中的狗,每天都吃比丘分食的飯團,因此看見比丘就生歡喜恭敬心,由於恭敬比丘的功德,脫離了狗身而生為王女。」當時安息國境內,均無佛寺和出家比丘。

有一天,月氐國的國王派追一位使臣到安息國,安息國王看見這位使臣很賢明,就把公主嫁給他。

公主到達月氐國,看見國內有但多比丘,心裏非常歡喜。她回憶前世作狗時,比丘拿飯給牠吃,因此每見比丘即生歡喜心,又因為歡喜恭敬出家人,今生才得到人身且為王女。她心想:「我應當大興供養比丘僧眾,以報答其救我脫離畜生道之大恩大德。」

當時月氐國佛教非常興盛,有很多出家比丘,公主每天都供養四、五百位比丘,並且親自料理供養的一切食物,不肯讓他人代為效勞。供養諸比丘完畢之後,她又親自打掃。家中的佣人、奴婢等,非常讚歎她,都說女主人是王女——公主,來到這裏,不但天天齋僧供養比丘,又親自掃除清潔,甚為難得,我們也應該做一點功德才是,奴婢們就暗中把掃帚藏起來,不讓公主掃地。女主人找不到掃帚,就去拿她自己當初所穿的衣服,把它捲起來當作掃帚,她的丈夫看見公主以新衣掃地,便對她說:「妳恭敬佛法,怎麼可以把衣服當掃帚來掃地?未免太可惜了吧!」

公主回答說:「我前生但以歡喜心,恭敬出家比丘二年,今生才得到這些衣服。以此衣作掃帚,又有什麼可惜呢?我前世時,連一物布施也沒有,只憑著用歡喜心恭敬比丘,種此善因,今生才有福報得生為王女。我又沒有辛勞的去做苦工,賺錢來購買這些衣服。」

丈夫說:「妳對佛法僧三寶這麼恭敬,竭誠供養比丘僧,我從來沒有看過比丘們給妳一塊錢,這些衣服都是我勞力得來的呀!」

公主就向丈夫解釋說:「我的前世,本是畜生道中的狗,因為主人是佛教徒,每天供養比丘,比丘每天都把食物分給我吃,我便以歡喜心恭敬比丘,由於恭敬出家人的功德,而脫離狗身,出生為王家公主。我能夠得脫狗身,今生我的一切,全都是比丘所賜。」

丈夫說:「妳只對一位比丘生起歡喜心恭敬,就能夠得到這麼大的功德福報。恭敬供養三寶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

公主的丈夫本來不如此發心,自從他聽聞公主敘述這福報因緣之後,即大發布施心,廣種福田。他從此歸依三寶,精進學佛,竭力興建佛寺,供養三寶,並受持齋戒,發揚大乘佛法。

詩曰:

「敬僧福德等虛空,毀謗輕憎罪亦同;
佛法若能修禮供,吉祥勝樂永興隆。」

附註說明:

(一)本故事詳載於「福報經」中。

(二)佛教中每一位出家人(僧尼)的一福德威力,都是無量無邊,能夠使一切眾生滅罪生福。若能竭誠恭敬、供養比丘——和尚,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相反的,如果對於出家人不恭敬,或輕慢、毀謗僧尼,此人的罪業也是無量無邊!

(三)比丘是三寶之一的僧寶,他身穿佛衣,代表佛住世,為眾生的福田;恭敬比丘就是恭敬佛,獲福無量。如果有人毀謗出家人——法師、僧尼,就是毀謗佛,罪過無量無邊!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兩枚硬幣》

《兩枚硬幣》

1945年10月,男孩出生於巴西伯南布哥州的一個農民家庭。

因家裡窮,從4歲起,他就得到街上販賣花生,但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上小學後,他常和兩個小伙伴在課餘時間到街上擦鞋,如果沒有顧客就得挨餓。

12歲那年的一個傍晚,一家洗染舖的老闆來擦鞋,三個小男孩都圍了過去。

老闆看著三個孩子渴求的目光,很是為難。

最後,他拿出兩枚硬幣說:「誰最缺錢,我的鞋子就讓他擦,並且支付他兩元錢。」

那時擦一雙皮鞋頂多20分錢,這十倍的錢簡直是天上掉餡餅,三雙眼睛發出異樣的光芒。

「我從早上到現在都沒吃東西,如果再沒錢買吃的,我可能會餓死。」一個小伙伴說。

「我家裡已經斷糧三天,媽媽又生病了,我得給家人買吃的回去,不然晚上又得挨打……」另一個小伙伴說。

男孩看了看老闆手裡的兩元錢,頓了一會兒,說:「如果這兩元錢真的讓我掙,我會分給他們一人一元錢!」

男孩的回答讓洗染鋪老闆和兩個小伙伴大感意外。

男孩說:「他們是我最好的朋友,已經餓了一天了,而我至少中午還吃了點花生,有力氣擦鞋。您讓我擦吧,我一定讓您滿意。」

老闆被男孩感動了,待男孩擦好鞋後,他真的將兩元錢付給了男孩。

而男孩並不食言,直接將錢分給了兩個小伙伴。

幾天後,老闆找到男孩,讓男孩每天放學後到他的洗染鋪當學徒工,還管晚飯。

雖然學徒工工資很低,但比擦鞋強多了。

男孩知道,是因為自己向比自己窘困的人伸出援手,才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從此,只要有能力,他都會去幫助那些生活比自己困難的人。

後來他輟學進入工廠當工人,為爭取工人的權益,他21歲加入工會,45歲創立勞工黨。

2002年,他提出「讓這個國家所有的人一日三餐有飯吃」的競選綱領,贏得了選民的支持,當選總統。

2006年,他競選連任,又再次當選總統,任期4年。

8年來,他踐行「達則兼濟天下」的承諾,使這個國家93%的兒童和83%的成年人一日三餐都得到了食物。

而他帶領的巴西也從「草食恐龍」變成了「美洲雄獅」,一躍成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

沒錯;他就是2010年底任期屆滿而卸任的巴西前總統盧拉。

【面對逆境,智者「轉化」心境!】

【面對逆境,智者「轉化」心境 !】

(感衷:劉慧哪分享)

沙粒進入蚌體內,蚌覺得不舒服,但又無法把沙粒排出。

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體內營養把沙,包圍起來,後來這沙粒,就變成了美麗的珍珠!

吸血蝙蝠叮在野馬腳上吸血,野馬覺得很不舒服,但又無法把牠趕走。

於是就暴跳狂奔,不少野馬被自己的以為:「境界永遠不變」而暴跳狂奔,活活折磨而死。

科學家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極少,根本不足以致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就是「自己選擇」暴怒和狂奔!

【啟示】
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時,不妨多想想蚌和野馬。

我們何不像蚌那樣,設法適應,了解自己無法改變的環境,以蚌的靜心,去「學習及轉化」一切不如意的境遇,使之為我所用。----這叫做:佛性彰顯,開妙智慧!

勿像野馬,一不如意,就「自尋煩惱、狂奔暴走、心狂意亂」的以為「境界永遠不變,無人知道我在受苦,而無人幫我」,這樣必自食苦果。----妄念為實,定慧不生!

智者,讓自己停止煩躁,不自尋煩惱,心定而境自清,學習及常攝心,而轉化一切逆境! 

因為:逆境是成功者的階梯!

困苦和委屈是人生最寶貴的經歷,當知:心王為大、心淨為尊,則一個人的心胸和格局,也就決定一切!

給自己一個攝心的空間,學習心意調柔,學習堅持正念,學習一心不亂!

人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正念的堅持,更需要回眸一笑的灑脫!

【緣起性空----適當的距離】

【緣起性空----適當的距離】

認識很多人後,發現:所有的恩怨,都是因人和人「太」熟所引起的,靠的「太近了」,就起了麻煩!恩怨就生了!

家庭中,聚合中,乃至朋友之中也是一樣的。熟識起來,可兩人同穿一條褲子;分開後,可以老死不相往來。因彼此「太」好而生執著,落兩邊!

⋯弘一大師在晚年時,寫了一首詩: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人與人之間的情份,淡淡即甘馨,這樣的關係,才是妙缘!所謂:

淡中知真味!常裡識英奇!

若「一直」濃濃的,兩人濃如蜜,就是要分開的時候!----因為「無常是相對」!

老子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如果一直感情升溫而生執著,自然會退溫,這就是「無常的法性」!

雖然久未見,因適當的距離,大家還是朋友。因為印象中,留跡著美好。

人和萬物之間,都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對人且說三分話,因為尊重故!因為心妙智故!因為心寂照故!

不管是夫妻之間也好,還是家庭中也好,適當的要保持距離,如此,才有真性灼知、真切的相惜。

我認識一個法友,因為彼此太熟了。她跟我說:「你不要給我講佛法,你可以度化的了別人,但是度化不了我。」

我想想也是,太近了嘛。後來,她離開了廈門,離開後我也懶得聯繫,所以慢慢的她就能想起我的真性情, 想起我的話,慢慢的覺得我的話,很雋永!能有味!

佛陀旁邊出現了,像:善星比丘,提婆達多比丘的傲慢。因為他二人「太」近而自己不自覺,看不到佛陀的功德,觀察不到自性的法身,所以他們看不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卻「以為」佛陀沒什麼殊勝!----其實,是其二人,恭敬心不夠故!

靠的「太近了」,就缺少恭敬心,看不到,就會忽視對方的功德!

「感覺」一熟,必生貪着心,此貪着心,就是將來恨對方的根源。----而這種「恨對方」,其實是「恨自己」、「幻恨一個幻化」!無貪愛,即無幻恨,而放下煩惱,也袛是「一念之間」,所謂:

轉境即如來!轉念即如來!

很多人「一太親近」,就看不到對方的功德,而卻見過失,這不是自造惡業嗎?

人和人的淨缘關係,若無保持適當的距離、若無一種恭敬心,必很難維持下去!

我們講:「心意調柔」,就是調覺自性,柔定悲智!這樣才會妙緣普照!

若無真實的心意調柔,當你真的見到佛陀時,你連成佛的心都沒有了!----因為「我們錯覺」佛陀是那麼的平實,那麼的普通。所以縱你見到了,「會覺得」佛也不過如此。又如何能想着成佛呢!

真正有功德的人,是很平實的!但因吾人我們德行不足、福報未淨時,往往就看不到對方的功德!

相處,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學習、是一種訓練,這就是修行!

智者,相處著自覺心!愚者,追求著幻妄境!故智者心境一如!愚者心境相異!

時時「無欲則剛」,觀自在!
處處「有容乃大」,妙吉祥!

君子之交,淡如水啊!平平淡淡的心,不「需要太多的想要」自然好來好去、舒卷自如!

別人予,我們的要感恩;因感恩,必惜福,關係能持久而一切自吉祥如意。

夫妻之間沒有感恩,兩人就是討債鬼!

互相討債,兩討債鬼在一起生活,能開心嗎?

沒有感恩對方的好,就是一種牽扯,牽扯即是自招逆缘,而相互磨難。這就是因果不昧的定律!

我見過一個女眾,喜歡上一個男的,他已婚,但是兩人又同居。而男眾卻經常打她。但是他想不通:為什麼還喜歡她?

很簡單。你欠她情債,她欠你錢債!

適當的距離,是成就性空!
想要的黏稠,是造就輪迴!

試問吾人:

選擇了什麼!自覺了什麼!

殺生造業遭怨魂索命 佈施佛經得閻王讚歎

***殺生造業遭怨魂索命 佈施佛經得閻王讚歎

    唐朝武德年間,長安城有一位叫蘇仁欽的富豪,他的父親為富不仁,恃勢欺人殺生無數,毫無行善之心,晚年掉入廁所而死。他和他父親的行徑完全一樣,而且為了美味,經常恣意宰殺動物。
在蘇仁欽還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得了一場大病,原來是被殺害的動物的怨魂一同到冥府閻王那裏去控訴冤情,所以閻王便將蘇仁欽的魂魄繫於地獄,在這個空間反映出來,就是他身患重病,常年枕臥床席。蘇仁欽得病後,每日總是見到很多動物向他索命,非常恐懼痛苦,一日就昏迷了過去,死了過去。
蘇仁欽的元神被拘到冥府,閻王痛責厲罵他,你因前世行善積福,今生富有多財,竟然不知珍惜福德,為滿足一時口腹之欲,任意殺害眾生不可計數,所以減絕你的壽祿,判入地獄,爬上高山、劍樹,償還自己所造的惡報吧!蘇仁欽一聽,膽顫心驚,突然想起生前曾經施錢請一卷佛經供養安國寺的神敬和尚,於是跪下苦苦哀求。
頃刻間,花雨奇香充滿了閻羅殿,從空中緩緩降下一位和尚,足踩千葉蓮花雙手捧著一本經書來到閻王前說:「我是神敬和尚,因為念誦他送的這卷佛經,不斷學法,而最後修得正果,請您慈悲放他返陽,改過遷善。」閻王恭敬合掌讚歎蘇仁欽佈施佛經的功德之大不可思議,不僅消除了罪業還給他增壽五十年。
依靠此佈施佛經的功德而獲得新生的蘇仁欽,真誠的悔過從善,廣修功德。有一天晚上,夢見亡父告訴他:「因我生前作惡多端,常為滿足口腹殺生無數,死後墮地獄受無量苦,由於你印施佛經等善行的功德,現已超升,並且福德澤被子孫後代。」
曾是臭名遠揚的富豪竟然死而復生,成為樂善好施的好人。街頭巷尾紛紛議論此事,稱讚佛法不可思議。
蘇仁欽因為曾佈施一本佛經給僧人,為其修煉提供了方便條件,所以蘇仁欽不僅罪業被消除了,而且還能增壽五十年。蘇仁欽可真是幸運呀。
文章來源:《金剛經之靈感錄》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報父母恩咒》,驗證有實,當可持誦】

【《報父母恩咒》,驗證有實,當可持誦】

(感衷:怡怡查實及分享)

《報父母恩咒》:
南無密栗多.哆婆曳.莎訶。(常持此咒並回向,可報父母恩)

【以下是怡怡查實有據之文】
弟子在網路,有看見關於《報父母恩咒》的出處,以下這段:

《報父母咒》的經典出處一般認為出自《佛說盂蘭盆經》(見《大正藏》第16冊,NO.0685),實則出自北宋遇榮《佛說盂蘭盆經疏孝衡鈔》卷1(見《卍續藏》第21冊,NO.375-B)。

但後來舉行盂蘭盆會念誦《佛說盂蘭盆經》時通常會在末尾附上《報父母恩咒》。

並在以下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盂蘭盆經疏孝衡鈔↓↓有這段咒語。……。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21/0375_001.htm

(感衷:怡怡分享)

《咒語》原文:
南無密栗多,哆婆曳,莎诃。
nā mó mì lì duō,duō pó yì,suō hē。

每逢農歷七月中每日念誦《報父母恩咒》49遍,可報父母恩,現存父母延壽,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誦,次日可補誦。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毀壞善業功德的四種模式

毀壞善業功德的四種模式

慈誠羅珠堪布 :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迴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何種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發瞋恨心。在大乘佛教裡,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嗔恨心。生起嚴重的瞋恨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累積的善業;

     第二、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三、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迴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迴向︰“祝願我依此善根,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迴向。凡是以貪瞋癡為根本的迴向,都叫顛倒迴向。這樣迴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它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迴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元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無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迴向。

  如理迴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迴向,特別是在為菩提而迴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計算機中儲存檔案一樣,在文檔儲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訊息來源《慧燈之光》之二)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一葉一菩提----予人乘涼,自己已清涼】


【一葉一菩提----予人乘涼,自己已清涼】

(感衷:susan分享)

一個銅錢的故事,真正看懂的人,都成功了!

有個年輕人,因家境貧寒,輟學回家照顧體弱多病的雙親。

他雖然年少,但,他做啥都很專心,比如:他看景時,不走路,因為分心,故他專心觀景,盡情的欣賞;他走路時,不看景,只觀路,因為忽略了腳下,就容易摔跤。

於是,有一天他行走在路上,專心觀路,卻撿到了一枚銅錢。

在他走過花園旁,聽花匠們說口渴,他有了想法。他當下就用這枚銅錢,買了一些茶水送給了花匠們喝。

花匠們喝了,非常感激,便一人送了他一束鮮花。

他得到了這些花,路過集市時,把花分送給了愛花的人,於是,得到花的人,很感激他,每人給了他一個銅錢,於是,他擁有了8個銅錢。

一天,一陣狂風過後,果園裡到處,都是被狂風吹落的枯枝敗葉。

年輕人對園丁說:「我願意幫你們把果園打掃乾淨,這些斷枝落葉,能讓我拿回去做柴火嗎?」

園丁很高興:「可以,你都拿去吧!」

年輕人撿柴火時,附近有一群小孩為了爭搶幾粒糖,鬧彆扭,於是,年輕人用這8個銅錢買了一些糖果,分給這群玩耍的小孩,並教育孩子們要團結。

小孩們很感激他,看見他一個人正在撿柴火,於是,紛紛幫他把所有的殘枝敗葉,給撿拾的一空。

年輕人,正準備把這些柴火拉回家時,這時,走過來一位幫大戶人家做飯的廚工,廚工說:這柴火很好,燒火不冒煙,我們東家有哮喘病,最怕煙了。

年輕人聽後,說:那您拿去吧!

廚工說:怎麼可以白拿呢?於是,廚工付了16個銅錢拿走了這堆柴火。

年輕人拿着這16個銅錢,心想這麼多的錢,可以做好多善事!

於是,他想在自家不遠處開個茶水攤,正值炎熱的夏季,路人們都很口渴,一來可廉價的賣點茶水貼補家用,二來可免費給附近500個割草的工人提供茶水,解決喝水問題。

於是,500個割草工人,每天都向他點頭微笑,並豎起誇讚的大拇指。

不久,一個路過的商人,也停下來喝水,當商人聽附近的人們說:這個年輕人真傻,不僅茶水賣的便宜,而且,還天天在這裡免費,給割草的工人供應茶水時。

商人露出了讚許的目光,告訴他:「明天有一幫馬販子,帶400匹馬要經過你這裡,你多準備一些茶水吧。」

聽了商人的話,年輕人想,這多馬匹,肯定要吃草的,於是,他把這個意思對割草的工人說了;於是,每位割草的工人都很慷慨地送了他一捆草!這樣,年輕人有了500捆草。

第二天,馬幫隊伍來了,在茶攤歇腳,看到這麼多的好草,於是,便提出要買,年輕人說:這些草,我沒有花錢,你們需要就拿去吧。

馬幫們笑笑,喝完了茶,便丟下了1000個銅錢拉走了年輕人的500捆草。

幾年後,這個地方出了一位遠近聞名的大富豪……!

【編後語】故事很簡單,年輕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因他具備了善根和慈悲心!

他明白:要想得到就一定要付出!

他明白:大地不生無用之物,斷枝落葉也可以為眾生所用!

他明白:成就一件事情,眾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他更加明白:掌握機遇的人,才是成就事業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夢想成功,而且機緣就在我們面前,財富就在我們身邊。但,有人卻抱怨財運不佳;有人怪罪為何没人先對他好;有人卻埋怨社會不公;更有人甚至怪罪父母無能!

其實,我們真正缺乏的正是:「先人後己」的無我心!

缺乏的是:憨厚敦實的感恩心!

缺乏的是:先捨後得的慈悲心!

缺乏的是:珍愛大地萬物的惜福心!

缺乏的是:當下就行、就做的實踐行動!

這就好比看到此文後,有人轉了,把這個正面的信息分享給了有緣人,使這個世界多了一些寬廣的愛。

有人不但轉了,而且還留下了自己的善言善語。

當然,也有人既不轉,也不留下隻字片語,甚至看都沒看完這篇文章;於是,這個人就中斷了善念的傳播,中斷了善緣的相結,那麼,福報自然也就「過其門而不入」!󾍛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慈誠羅珠勘布對放生的觀念「一」

慈誠羅珠勘布對放生的觀念「一」
作為佛教徒,我們經常放生。如果如法地放生,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不夠如理如法,功德就要大打折扣。所以,了知如何如法地放生,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今天,就講講有關放生的問題。

大乘菩薩所有的行為,可以歸納為六種,這就是六度——六波羅蜜多。本來,大乘菩薩的見解、行為、修法和利益眾生、度化眾生的事業浩如煙海,但所有這些方便,均可以歸納為六度。

如果我們能如法放生,即使是放一條生命,也有辦法具足六度。如何具足呢?下面我們分別講述:

第一、佈施

大乘菩薩的佈施有三種:無畏佈施、法佈施和財佈施。

無畏佈施:

放生本身就是無畏佈施,但要成為真正的無畏佈施,還需要一些條件。

1、觀察施放環境是否適合所放之生命。譬如藏地也有泥鰍賣,是從漢地運過去的,當地的牧民以為是魚,就買了放到河裡。那兒的河底下沒有泥,全是石頭,河水也很冷,因為它的源頭是雪山。泥鰍放下去後,對環境不適應,活不了多久,便都死掉了。

在91、92年,因我們當時也欠缺常識,在康定買了鱔魚,然後放到康定城中的一條河裡,結果可想而知,它們根本活不了。我們發了救度它們的心,卻不能使它們真正得到救護,實在很可惜。所以,觀察生態環境適不適合所放生命,這個程式非常重要。

2、觀察是否有人再度捕殺。若有人再度捕殺,則會造極大罪業,所以應當盡力避免,並選擇無人再去加害的安全地點放生。

如果沒有人捕殺,但放下去以後,卻活不了很久,此時要不要放呢?還是放了好。因為我們也找不到一個使它完全不死的地方。先使它們遠離死亡的怖畏,其他的事再儘量做到。這樣的放生就是無畏佈施。

放魚苗或其他一些很久以後才會被殺的生命,也是屬於放生,但在放生當時不是從屠刀之下搶救下來的。將泥鰍、鱔魚、魚等市場上待宰的生命從屠刀之下救下來,不僅有很大功德,也才是真正的無畏佈施。
慈誠羅珠勘布對於放生的觀念「二」
法佈施:

法佈施非常非常重要。如何法佈施呢?

首先,放生時要給它們念佛的聖號或其他咒語。讓這些生命聽到佛的聖號和咒語,對它們有很大的利益,這是經書裡有記載的。念的時候要想辦法讓施放的每一個生命都能聽到。如果我們坐在遠遠的地方念,念完後回向給它們,雖然這也有功德,但因為它聽不到,所以聞聽佛號的功德它就得不到。

如果在它們聽得到的地方念,則可以使它們得到兩方面的功德。第一,它能夠得到我們念經回向給它的善根;第二,在聽到佛的聖號、咒語後,它一定會解脫,不是說下一世一定解脫,這要看它的業障是否深重,但不會經歷很長時間,它一定會得到解脫。

其次,要給它們喂甘露丸。甘露丸在顯宗不怎麼強調,密宗裡卻十分講究。甘露丸的來源,大部分都是從蓮花生大師傳下來的,後來由真正的伏藏大師挖掘出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甘露丸都有益。一些所謂的甘露丸吃下去以後,不但沒有功德,還會造成傷害。譬如後世得不到解脫,並且成為解脫的障礙。

這種甘露丸是怎麼來的呢?有些來自于偽伏藏師;有些是魔鬼為了加害眾生才出現的假甘露丸;另外,一些真正的甘露丸,在經過犯密乘戒人的手或者由他們來制做之後,也會成為不清淨的。因為,蓮花生大師傳下來的甘露丸不是很多,高僧大德取出來後,在裡面加上其他的甘露和藥物,並觀修念誦進行加持,念修的時候,如果修行人當中有犯密乘戒的人,這個甘露丸就不清淨。

所以,用甘露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作為凡夫,我們以肉眼難以區分其真偽,只有看它的來源是否清淨,這個相當重要。如果不清楚其來源,就不喂這種甘露丸,只念佛的聖號就可以了。

另外,將系解脫(聖教一子續)擱放在所放生命的頭上加持也十分重要。凡是系解脫接觸過的那些生命,很快就能夠成佛。也許有人會有疑問,它自己不修行,也沒有人給它傳法,為什麼僅僅將系解脫系在身上或接觸以後就能夠解脫呢?這就是佛度化眾生不可思議的一種方便。

也許還有人會問,佛既然有這樣的方便,那為什麼不用這種方便來度一切眾生呢?經書上有記載,這些眾生遇到系解脫、聞解脫,也有前世的因緣。前世的因緣是怎麼一回事呢?譬如一個人現在學大圓滿、學密乘、聽《聖教一子續》等等,也有可能因不好好修行或犯戒而墮落。在惡趣裡流轉很長時間,最後度化他們的方法不是顯宗的法,而是以密宗最殊勝的法,輕輕鬆松讓他們得解脫。因為他的前世已經有了很好的緣分,這些眾生本身具有這樣的福報,所以它才會遇到這樣的法,不是所有的眾生都有此福德。這些叫作法佈施。

法佈施特別重要。如果有人告訴我們,今天整個魚市場的生命,要麼你既不能念一句佛的聖號,也不能喂甘露,統統送給你,讓你去放生;要麼你可以給它們念咒,喂甘露丸,擱系解脫,但不賣給你。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選擇呢?一定選擇後者。

從近的角度來看,如果將成千上萬的生命拿去放生,使它們避免死亡的痛苦,其意義不言而喻。在面臨死亡的時候,賦予它新的生命,決不是給它一些錢或其他的東西所能夠比擬的。比如說,當我們即將被殺的時候,有一個人來救我們好呢?還是給我們很多錢好呢?道理可想而知。如果自命都難保,拿錢來幹什麼呢?後人也不可能用我們身後遺留下來的錢為我們超度,所以錢沒有用,挽救生命當然很重要。

但眼光再放長遠一點看,則是法佈施更為重要。為什麼呢?因為,雖然他們將這些魚送給我們放生,可以免去這些生命一次死亡的痛苦。但是,如果不能給它念佛等等,就沒有辦法真正利益它,僅僅是放了一條生命而已。它以後去幹什麼就很難說,如果是肉食動物,還不如讓它在聞聽佛的名號後死去,既可以為它種下善根,還可以讓它停止造作惡業。

世間人都非常嚮往長壽、富裕或具有神通,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些對一個修行人或對一個眾生來說,究竟是好是壞,也是很難斷定的。

大家都知道提婆達多,如果提婆達多沒有神通,就不可能造兩個無間罪。正因為他有了神通,才能收伏那個國王。國王覺得這個人非常了不起,也就對他言聽計從,兩個人串通一氣,才會造作很多無間罪。

關於長壽,也有一個公案:阿底峽尊者的一個弟子,因參與村子裡的糾紛,死的時候犯了戒。聽到消息後,阿底峽尊者很傷心地感慨道:“我那弟子早死三年還是一個三藏比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早三年他死去,還是一個持戒清淨的比丘、學識淵博的三藏法師,但三年後卻判若兩人。

所以,壽命長也不一定有益。有些眾生壽命長了反而會因此而造很多惡業。

前段時間網路上也有人問,有時候我們在市場上或其他地方,會遇到一些即將被宰殺的生命,要買它們也沒有那麼多錢,該怎麼去饒益它們呢?很簡單,給它們念佛。如果隨身帶了一些清淨的甘露丸,就喂給它們;如果沒有,則佛號、咒語隨時可以念。佛號、咒語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念了一定會對它們有利。

比如,我們經常念釋迦牟尼佛的心咒“達雅他,嗡牟尼牟尼瑪哈牟尼耶梭哈”。往昔僅僅依靠這句聖號,就成就了無量的佛陀。這一點在很多經書上都有記載。

念佛號、咒語的時候,發心是很重要的,不能有自私心。無始以來,我們的自私習氣很濃厚,如果給它們念佛只是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這不是大乘佛法。但無論如何,念總比不念好。藏文儀軌裡有一些特殊的法佈施,漢文儀軌裡沒有,但念緣起咒也可以代替。放生的時候,即使是放一條魚,也必須要念。因為這樣念佛之後,很多眾生就能得到解脫。

另外,念佛的時候還要合掌。為什麼要合掌呢?《極樂願文》解釋裡講過,合掌是為了向阿彌陀佛表示恭敬,為了祈禱阿彌陀佛。合掌一次也可以遣除很多大劫的業障,所以要合掌。要一心一意觀想我們替這些生命合掌,替這些生命念咒、念佛的聖號。這樣,它們就能夠得到這些功德,就能夠清淨很大的業障,就能夠很快成就。這一點非常重要。

放生的數量當然是越多越好。小體積的動物,身體沒有那麼大,有限的錢就可以買很多,不但可以救很多生命,而且也可以讓它們得到解脫。但放大體積的生命,比如犛牛、綿羊還有鰱魚等等也有很多好處。因為身體越大,死的時候痛苦也越大,這是我們現量可見的。我們使它們避免了很大的痛苦,所以功德也很大。這些在經書上有記載,《俱舍論》中也講過。譬如殺一隻螞蟻和一頭牛,罪過哪個大呢?本來兩個都是畜牲,但小蟲子死的痛苦,相對而言沒有犛牛被殺的痛苦大。犛牛、綿羊之類,因為身體較大,死的時候痛苦也很大,所以,殺害它們的罪過相對而言也要大一些。

放生的動物,我認為泥鰍最理想,因為它死的方式很殘忍,身體也比較適中,幾塊錢可以買到很多。但也要視當地情況而定,不一定非要放泥鰍。

學習大乘佛法剛剛起步的人,弘法利生的事業就是這個。佛住世時一轉法輪,現場有幾百幾千的眾生成就阿羅漢的果位,幾百幾千的眾生發無上菩提心等等,但是我們卻做不到。我們現在只有根據自己的能力,每月積攢十元、五元或兩元、一元,過段時間拿來放生,這是我們能做到的,這就叫作饒益眾生,就是法佈施。
慈誠羅珠勘布對放生的觀念「三」
財佈施:

密宗裡有一些儀軌,比如專門喂魚鳥的儀軌:在米飯里加一些咒語、甘露等等進行加持,裡面不能有血肉。我們平時沒有這樣做,但這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剛剛講過的法佈施。

以上所講的就是佈施波羅蜜多。

第二、持戒

持戒可以分兩種。第一是持守小乘不傷害眾生的戒律;第二是持守大乘利益眾生的戒律。

如何具備呢?要儘量想辦法,在放生的過程當中,不讓動物受傷。魚從筐裡跳到筐蓋上面或地上時,身體有可能會受傷。平時比較常見的是,很多人抓起來就扔到河裡。這樣不對,除了鳥類之外,抓起來就扔會給動物們帶來很大的恐懼感,其精神會因此而受到極大的傷害。如果這樣做,下一世我們就有可能成為精神不正常的人,所以不能這樣扔,而要在將它抓住以後,輕輕地放回筐裡。在沒有念經、沒有放甘露丸之前,儘量不要放。如果在沒有念經,沒有放甘露丸,系解脫也沒有擱在它們頭上之前就放了,對這些生命來說就是很大的損失,所以不能放。

放生的行為也斷除了一些罪過。以放一條魚為例:第一,魚市場的老闆如果把這條魚賣給餐館,他就有殺生的罪過,我們買下來以後,就免除了他的罪過;第二,如果我們不買這條魚,餐館裡的廚師就會殺它,我們買了以後,就免除了廚師的罪業;第三,餐館裡那些吃魚的人,也有殺生的罪過,我們買了以後,就斷除了第三個殺生的罪過。至於抓魚的農民在抓魚的時候,因為不知道是要放生還是殺生,所以不一定能免他的罪過,但其他的三個罪業都可以消除。放生的時候,儘量不要傷害那些放生的動物或是其他人的心,這就是利益眾生。

這樣的放生就是持戒。

第三、忍辱

在放生的時候,也會遇到一些困難。譬如嚴寒酷暑、身體勞累、蚊蟲叮咬以及別人的刁難等等,遇到這些外境時,要觀想這是很好的消除自己罪業的方法,或按《入菩薩行》裡講的自他相換,即由自己來替一切眾生承受這些痛苦。雖然是一些小的痛苦,但若能這樣觀想、這樣思維,也可以積累很大的資糧。所以,要安忍身體上的一切艱難困苦。如果遇到別人製造違緣,也不能與人爭吵,生起嗔恨心,要忍受別人的無理取鬧。這些就是忍辱。

第四、精進

精進是對修法有歡喜心。在放生的時候,應該是每個人都對放生有歡喜心的。若有歡喜心,就具備了精進。

第五、禪定

禪定如何具備呢?有人認為,禪定就是打坐,我們也沒有打坐,這不可能具備吧?實際上,這也可以具備。經書上有記載,講經說法或做其他善事,都可以具備禪定。譬如說法的時候,如果能認認真真講,不胡思亂想,這就是禪定;放生的時候,念經的時候,如果能一心一意去想,認認真真去放,這就是禪定。如果在念經的時候,口中雖然在念,心裡卻想著另外的事情,這就是散亂,就不具備禪定。禪定是心平靜下來的一種狀態。放生的時候,一心祈禱佛陀或對這些生命發慈悲心,這就是禪定。

第六、智慧

如何具備智慧呢?放生的時候,知道這樣做是大乘佛法,這樣做有善根,這樣做可以使很多眾生都得到利益等等,而且要為這些眾生念誦經文、佛號、咒語,這就具備了智慧。如果再完善一點,在放生的時候,要觀三輪體空,要知道自己、被放的生命、放生的活動這三個都是如幻如夢的。如果有這樣的見解和證悟,那自然是智慧。如果沒有這樣的見解,則剛剛所講的那些,也屬於智慧。

這樣放生,就具備了六度。如果能以加行發心、正行無緣、回向菩提的三殊勝攝持,放生就是非常殊勝的善行。

每一個人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殺生的罪過無窮無盡。不要說無始以來,就是這一世,從出生到現在,殺生的罪過也有很多,足夠將我們趕向地獄,放生就是最好的對治力。同時還要發心:從此以後,決不故意去殺害眾生!如果有這樣的決心,則一定能夠清淨殺生的罪過,這一點毋庸置疑。如果不能這樣下決心,也可以選擇部分生命。譬如說從今天起,生生世世不殺蛇或不殺泥鰍,若能這樣發誓並且放生,就可以清淨我們無始以來到現在殺蛇、殺泥鰍的罪過,但殺其他生命的罪過卻不能清淨。

如果我們發誓:從今天起,我不殺恐龍。這樣發誓有沒有意義呢?很多人都認為,恐龍你想殺也殺不了,這沒什麼意義。但不是這樣,這也有意義。有什麼意義呢?這種動物曾經存在過,所以我們以前肯定殺過。現在這樣發誓,雖然其他的殺生罪過不能清淨,但殺恐龍的罪過是能夠清淨的。如果能夠發誓所有的生命都不殺,那麼,殺所有生命的罪過都可以清淨。如果能針對某種特殊的對境發誓不殺生,那麼,殺這種對境的罪業就能夠清淨。

放生是清淨殺生罪業最好的一種對治方法。但是,如果僅僅為了清淨自己的罪障而去放生,雖然罪業可以清淨,但這不屬於大乘佛法。將放生作為自己清淨殺生罪業的對治力,還是發大乘的菩提心,全由自己選擇。

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的過去世無量的佛陀,在當初發菩提心的時候,都發誓要度化一切眾生,當一切眾生成佛之後自己才成佛。但在我們尚未成佛之時,他們卻已經成佛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等違背了自己的誓言呢?不是。佛的悲心廣大,所以這樣發願。也正因為他的發願非常偉大、非常殊勝,所以才能很快成佛。而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考慮一己私利,所以至今還在輪回裡掙扎。由此可知,是否能夠成佛,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發心。

有些人認為,魚市場的生命多如恒河沙,我們買的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僅僅其中用於宰殺的泥鰍也是買不完的,這樣的放生究竟有多大意義呢?所以就很失望。

想解救所有的生命,不要說我們,即使佛也無能為力。佛也只能度化有緣的眾生,面對無緣的眾生,佛也無可奈何。放生也是這樣,即使你富如帝釋天,也買不完所有的生命。因為眾生是無邊無際的,佛度化眾生也有鞭長莫及的時候,我們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只有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眾生。

每一個參加放生的人,都能得到同樣的善根,這在經書裡有記載。譬如,我們一百個人去殺一個人,這個罪過不是我們一百個人分,而是每一個人都有殺一個人的完整罪過。行善也是這樣,譬如說,一百個人去放一條生命,每一個人都有放一條生命的功德,而不是這一個功德由一百個人分。我們現在已經放了幾個億的生命,參加放生的每一個人都能得到這份功德。這種善法本身就不可思議,如果再加上如理如法地發心和回向,功德就更不可思議,就一定能夠清淨我們所有的罪業。

這就是關於放生的簡單開示。